翰墨林书画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漢服復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13:5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漢服復興,又稱漢服運動,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華人地區、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汉服历史悠久,但因受到滿清剃髮易服的影響,漢服與漢族斷絕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後漢文化復興的意識開始復甦,但由於戰爭與政治因素,並沒有获得廣泛關注。而最近的漢服運動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當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漢服運動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漢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華夏文化。

對於目前出現的漢服熱潮,中國媒體與輿論普遍認為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質疑者認為其可能觸發極端的民族主義,強調漢族特色可能引起部分敏感的少數民族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的杞人憂天同惡意攻擊,甚至大滿州主義;支持者則表示這是對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的弘揚,而且反映中國民間對去滿化同回歸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的嚮往。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漢服復興
1644年清朝入关,占领北京後並攻伐南明、大順、大西等政權,同時在占领地全面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強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必须改换满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中國的傳統服飾汉服,否则就會被處死。从此,从上古一直延續至明朝的華夏傳統服飾—漢服在满清统治时期彻底消失。

1912年袁世凯以和平的方式逼迫满清皇帝退位后,中华民国成立,並參考歷代漢服规制,制定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漢服式祭服。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袁世凯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中华帝国,在中华民国首次祭天仪式上,袁世凯启用汉服,这是满清入主中原,迫使汉人剃髮易服后,汉人首次在正式场合恢复汉服。然而,汉服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後没有继续被國民政府沿用,而是全面引入了西方國家制度和西式服裝,并未恢复漢族服飾文化。但亦有少數人繼續嘗試復興漢服,如夏震武束发深衣、张大千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未恢复传统文化,反而把一些传统華夏文化定为要打倒的四旧,因此没有恢复汉服的土壤。1974年,江青仿照唐宋时期武则天等人穿的女式汉服,给全中国女性设计了一种类似男性“中山装”那样的女性“国服”,带有Y字领等汉服特征,被戏称为“尼姑服”,指令女干部带头穿,想要最后推广到广大中国妇女都要穿这种衣服,但江青服最终在江青被打倒后迅速消失。

21世紀初,中国社会思想逐渐宽松與開放,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出現漢服活動。有漢复兴者建立網站;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破壞滿清征服漢人的企圖,恢復華夏真正的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現象。他們的行為在社會上也激起了不同聲音。

漢服复兴者認為漢服之所以稱為漢服,应表現漢族的特色和文化。漢服為華夏族从上古至明朝漢人所穿著的漢族服飾。現時所謂唐裝实际是满族的馬褂及旗袍,根本不能夠代表漢族。唐裝一詞被滿族服飾所搶占令人遺憾,因此有志於向廣大民眾澄清漢服與唐裝的概念。


現狀
漢服運動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是中國人民发起的漢文化復興运动,主体參與人群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領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華人地區、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亦有一些中國少数民族或世界其他民族的人因喜爱汉文化而主动穿汉服、支持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倡导者宣传,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計劃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型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各地汉服复兴者组织了多次身着汉服的聚会,主要活动形式有:於公眾場所穿着汉服、祭拜先烈、传统成人礼(笄礼、冠礼)、参加武术比赛、庆祝传统节日、婚礼、举办知识竞赛、进行汉服宣传活动等。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汉服。近年来,汉服推广者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汉服和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向大众推广,比如2011年汉服春晚和一些反映汉服复兴理念的电视剧等等。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漢服吧等网上论坛。近來由於不少城市實體漢服店或與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的應運而生,漢服運動也開始從網絡上的熱議更近一步地邁向公眾的日常生活,不過大眾的接受程度仍然是一大阻礙。


代表性事件
-2003年7月21日,网名“青松白雪”的澳大利亚华裔青年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3年11月22日,网名“壮志凌云”的郑州人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当代第一个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此事有大量媒体报道,是首次吸引许多人关注汉服的事件。从此复兴汉服的活动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参与。
-2004年10月7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报导了一次汉服活动,并配有活动照片。然而,当晚一些网站出现了一条被篡改的虚假报道,把标题改为“寿衣上街”。2004年12月7日,报道涉及的汉服活动人员将篡改汉服成寿衣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这场官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原告获胜。
-2006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将汉族的代表图片从肚兜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也随之更改了图片。此事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汉服的正式认可。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立“汉服”为“国服”;中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中国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时,应该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中国两会议案。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和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奥运期间,许多人身穿汉服迎接圣火、观看比赛、参与活动。
-2011年12月11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青年齐聚江门崖山祠和崖门古炮台,身着汉服,凭吊崖门海战中牺牲的民族先烈,主题为“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他们对记者说:“我们不是演戏,我们以华夏汉人的身份,来祭奠民族的英烈;我们不是复古,我们用祖先传承的衣服,来宣扬民族的传统。”
-2012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秦亚文被媒体广泛报道,她已经穿汉服长达3年多。
-2013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倡议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和规范汉服标准,以便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2013年新华社福州4月30日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伴着稚嫩的童音,首届海峡两岸(福州)汉服文化节30日在福州拉开序幕。来自海峡两岸70多家汉服社团的近200位汉服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郑炜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汉服,唤起大家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台湾鹿山文社、台湾中华汉服文化创意发展协会、台湾中华大汉汉服协会等社团也派出代表“秀”出各自的风采。
-2013年6月24日,演员徐娇與填詞人方文山身着一袭中国红改良曲裾汉服亮相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红毯,引发媒体关注。


相关事件
-2010年10月16日,成都市,一激进反日份子把一位穿汉服者误视为穿和服者,逼她脱去身上衣服。详见2010年成都漢服事件
-2012年3月,浙江省永康市丽州中学高三二班女学生胡琛身穿汉服到学校,被校领导和老师要求换掉衣服。媒体认为丽州中学和教育部门反应过度,“在这件事上,人心比汉服更奇怪”。


官方态度
文化部长孙家正2006年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示。他说:“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总体上我的观点是,吃饭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创造出广受大家欢迎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
2008奥运会组委会的态度:官方多次公开表态,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主要理由拒绝“北京奥运礼服应当采用汉服”的要求。然而在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上,仍有多個單元節目由演員穿著漢服表演,可見在民間、藝術層面上,中國政府不會多干預。

2008年,中国政府官方网站的“中国56个民族”介紹的服饰,汉族服饰採用汉服女装的图片作为代表。


民众的接受度
因为汉服已经从中国消失了三百多年,普通民众对汉服感到陌生。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汉服的接受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对汉服的误解仍然存在。

有人根据“汉服”的名字,望文生义地认为那是汉朝的服饰。

有人因为和服源自汉服、与汉服外观相似,而把漢服誤认作和服。甚至有個別反日本之中國大陸激進人士因误认为和服而把穿著漢服者身上之服裝脫掉並燒毀。詳見2010年成都漢服事件。


漢服的式樣與搭配
因为满清的剃发易服强行打断了汉服的正常传承,现在对于汉服的穿着并没有公认的规范。汉服活动中不乏各朝各代的汉服混合出现的情况。对汉服的式样与搭配进行研究并使之标准化,是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一些漢服討論區中經常就此出現激烈爭論。有人支持將漢朝皇族的服飾作為漢服的標準式樣,亦有人主張參照《周禮》的款式,也有人認為應繼承明制。

因为受到古装电影、電視劇的影響,許多不瞭解漢服形制的人认为古装影视中的服装就是汉服。亦有人不了解歷史,把古代的一些只能在特定場合穿著的祭服、禮服於其他場合穿著,與傳統漢文化及禮儀不能相宜。至於配以現代鞋子、帽子等其它融入現代元素的作法,亦仍未能有一致的觀點。


名称問題
台灣與中國大陸名詞的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台灣將一系列漢名稱冠以「國」字頭,如國字(漢字)、國語(漢語)等。但是,如果在大陆将汉服称为“国服”,可能引发对于敏感的少數民族问题之担忧,故此,漢服支持者更樂於稱為「漢服」以突顯漢文化特色,而不稱為「國服」或「中國服」。汉服支持者并不试图去定義所謂的國服,也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支持國服。


民族主义问题
个别汉服爱好者过于激进,排斥其他民族。但是,大部分汉服支持者并不认同极端民族主义,只是希望温和地复兴传统民族文化。 同時,亦有其他民族的激進主義者排斥漢服,斥漢服運動為納粹主義、種族主義。


实用问题
在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仪式汉服与家常汉服。顾名思义,仪式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在隆重或喜庆節日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满式服装以及西式睡衣或時裝休閒服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當中的作務衣、甚平、浴衣,朝鲜韩服的部份款式,琉服中的芭蕉布衣,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但是在中国,由于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


正宗問題
漢服復興運動發展初期,民眾對中國文化與體制之認知,乃是華夏文化與體制在經歷蒙元、滿清及西方世界文化陸續洗禮後不少細節經已受程度不一之變型與扭曲而成,然而民眾往往不黯此點,加上種種對傳統華夏文化與體制之臆想與揣測,又或引經據典之深度與範疇不一,導致漢服復興運動者與民眾往往無法正確帶出、領悟華夏文化之確切全貎與精粹,因此常出現各種或大或小之議論。例如現在漢服運動經常出現的某些漢服款式,形式上与历史上传统的汉服迥异,尤其是在整体上反映当代審美觀,但仍保留有显著汉服元素(比如说,在某些关键组成部分上沿袭汉服元素而与清式系列服装及西式服装迥异)的,称为改良汉服。漢服復興參與者對於是否接受漢服改良也有不同意見,部份人認為傳統漢服尚未完全復興,不應太早改良,否則會失去傳承的意義。亦有人認為漢服復興應照顧到當代人的審美來設計,才容易推廣,因此只需保留典型漢服元素。


文化意義
漢服之復甦主要的意義是在於華夏文化的自我覺醒以及漢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它並非是要走上極端的民族主義。有某些意義上之用意是讓全世界更加了解華夏文化原本面貌;另外日本與韓國兩者的傳統服飾從古代就深深的被中國所薰陶,漢服恢復可以讓西方世界了解東亞傳統服飾文化的源頭。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C%8D%E5%BE%A9%E8%8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14: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翰墨林书画阁论坛  

GMT+8, 2025-10-16 18:57 , Processed in 0.1858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